回到顶部

以“郑”龙头引领郑州都市圈“出圈”

2024-11-07

都市圈是城市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建设现代化都市圈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手段。郑州作为建设中的国家中心城市、郑州都市圈核心城市,应勇立潮头,矢志当好国家队,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进郑州都市圈加速“出圈”。

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提质进位。一是创新驱动,打造科技创新高地。搭建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加快中原科技城“三合一”融合发展平台建设,健全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中原量子谷建设,不断培育百亿级量子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引育一批高水平创新主体和高素质创新人才,全力营造一流创新生态,着力打造“全链条孵化培育体系”,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推陈致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持续推进“一转带三化”专项行动,推动装备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铝加工行业绿色化发展、服装纺织业品牌建设、家居产业智能化改造、食品加工产业绿色智能化发展,促进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传统优势产业,激活传统产业活力,焕发新动能。三是与日俱新,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行动,做强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大力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加快建立健全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群,培育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四是聚焦前沿,超前布局未来产业。抢抓未来产业新赛道,聚焦人形机器人、高端仪器装备等未来制造产业赛道,加快推进中豫具身智能实验室、中国(郑州)智能传感谷等建设,培育发展量子科技、元宇宙、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未来信息产业,加快推进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区块链发展先导区建设。

发挥郑州统筹协调作用,健全区域合作发展利益分享机制。一是优化都市圈资源配置。深化土地、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破除行政壁垒,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在都市圈内自由流动与平等交换,推进高端制造、信息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向郑州聚焦,引导郑州一般性制造业、专业市场等非核心功能向周边转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推动郑州都市圈迈向更高层次融合发展。二是统筹都市圈产业链群协作。发挥郑州科技创新优势,建立跨区域协作科研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耦合,围绕重点产业,整合产业链,积极推进“延链、补链、强链”,加快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企业、都市圈大中小城市协同发展。三是建立都市圈协商合作机制。加强顶层设计,破除行政壁垒,建立高层协调机制,共谋都市圈发展战略和重大项目决策,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突出郑州内融外联优势,做强互联互通开放包容枢纽经济。一是打造互联互通的综合交通物流枢纽。突出郑州交通区位优势,围绕打造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开放门户目标,构建都市圈综合交通物流强核。着力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构建高效便捷的“1小时通勤圈”。加快推进郑州机场三期扩建工程和中国邮政航空枢纽项目,加密国际航线,建设空铁联运中心,把郑州机场打造成为国际客货运“双枢纽”。二是建设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加快提升航空港区开放能级,不断拓展国际合作平台,以“空中丝绸之路”建设为引领,推动“四条丝路”融合并进。持续实施自贸试验区提升行动,争创首批联动创新区,高标准推进RCEP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郑州集结中心,利用中欧班列、“空中丝绸之路”等通道,以郑州带动都市圈其他城市发展跨境电商业务,打造全球商品集散地。三是做大做强枢纽经济。着力培育现代综合交通物流网络,发挥郑州在都市圈中的引领作用,携手圈内各城市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升级上下游企业供需关系,推动郑州与都市圈内各城市在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促进重点产业链群集聚发展。

强化郑州龙头带动作用,打造共建共享共治都市圈共同体。一是共建交通、水利、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突出抓好区域交通互联重大项目,加快平安大道、郑开大道智能化改造等郑开同城项目建设,推动郑开同城化提速提质提效。不断优化共享都市圈水资源配置,积极谋划外电入郑新通道,实施500千伏主网架优化工程,提高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共享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资源。加快建立“智慧教育云平台”,共享省会郑州优质教育资源,加强都市圈内推进教育设施和设备共建共享。加快搭建医疗资源共享平台,持续推动郑州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都市圈内均衡布局,建立医疗数据共享系统,推动医疗检查结果互认,建立远程医疗协作网络。持续推进公共文化设施面向公众免费开放,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促进都市圈文旅融合发展。三是共建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推动都市圈协同创新,建立都市圈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科技创新战略合作关系,搭建郑州推进产学研融合,外围城市加快成果转化的飞地产学研用创新合作平台,共享科研设施、专利数据库等资源,开展联合研究项目。四是共构安全、应急、防控等社会治理体系。强力筑牢区域安全屏障,建立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平台和自然灾害防御体系,提高公共卫生应急响应能力,形成联防联控合力。持续提升都市圈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搭建一站式智慧政务服务平台,提供在线便民服务,推动政务服务联通互认、数据互联共享,提升同城化“一网通办”服务。

(原载于2024年11月6日《河南日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