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作为一种先进生产力质态,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是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加快实施绿色低碳转型战略,推动减污、降碳、扩绿、增长协同增效,努力绘就美丽河南新图景。
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优化的重塑力。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通过各类型产业的功能、结构、发展方式变革来形成新的生产力源泉,从而更好地推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胜势,更好满足新时代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长期以来,河南产业结构偏重,高能耗、高排放的重化工业占比较高,农业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服务业发展滞后是河南经济结构的主要特征。加快形成绿色发展方式的关键在于从源头上推进产业结构、能源结构、用地结构的优化提质。在产业结构方面,聚焦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率先在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传统行业延链补链强链,前瞻布局氢能与储能、量子信息等领域未来产业,着力打造郑汴洛濮氢走廊和中原量子谷。优化提升现代服务业,顺应新国潮、新消费、新智造发展新趋势,推动现代物流、服务贸易等生产性服务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增强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高品质、多元化”供给。在能源结构方面,与全国相比河南省煤炭消费占比高于全国10个百分点左右,推进煤炭集约高效利用,逐步削减煤炭在全省能源消费结构中的主导地位是重中之重。加快建设绿色低碳能源体系,围绕“双碳”目标,开展煤炭消费减量替代,大力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逐步实现能源利用“脱黑向绿”“脱煤向新”。在用地结构方面,加快开发区、产业集聚区、工业园区的循环化改造和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能量梯级利用、资源综合利用、废水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处理。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好家园,进一步提升城市功能跃迁的支撑力。从整体来看,河南人口总量大、人均占有资源少,人均森林面积仅为全国的五分之一,湿地面积仅占国土面积的6.6%。特别是城镇化率达到58.08%,仍然低于全国8.08个百分点,将来会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生活,将直接对城市生态和城市韧性提出更高要求,这也是未来绿色生产力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攻方向。提升城市生态功能,就是要将发展绿色生产力融入城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统筹人口分布、产业布局、城市建设与乡村振兴,努力把城市建设成为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家园。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坚持主体功能区战略,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要求,统筹推进自然保护地建设,加快构建“一带三屏三廊多点”生态网络屏障。要树立“精明增长”“紧凑城市”“韧性城市”理念,持之以恒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开展国土绿化和森林河南建设,加快推动实现城市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郊野公园省辖市全覆盖,让城市再现绿水青山。以解决农村农业面源、土壤、地下水等污染问题为导向,着力提升村容村貌,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把好山好水好风光留在乡村。
有效防范和化解生态安全风险,进一步提升国家生态安全的防护力。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不仅意味着科技水平的整体提升,更为构建全省生态安全格局注入强大动力。一方面,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安全体系。河南黄河流域面临着中原城市群发育程度低,资源型产业、能源重化工产业和传统制造业比重大、新旧动能转换难度大等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同时还承担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加快构建黄河流域“水—能源—粮食”纽带安全体系,建立以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为纽带的能源安全和粮食安全框架,进而探索走出一条具有河南特色的保障“水—能源—粮食”纽带系统安全的协同路径和资源利用最优模式。另一方面,建立自然灾害监测体系。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全省洪涝、干旱、高温热浪、低温雨雪等自然灾害呈高发态势。因此要加快建立灾前预报、灾中保护、灾后恢复的自然灾害预警和防护系统,重视国土开发中自然灾害风险评价,加强城市生命线系统设施和应急体系建设,建立城市生命运行监控系统,增强城市灾害抵御能力。另外,也要进一步发挥数据要素报酬递增、低成本复用等特点,以其敏锐的感知性大力提升生态风险研判和预测预警能力,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带来的影响。
积极培育生态价值观念,进一步提升绿色生活自觉的牵引力。绿色生活方式的内涵丰富,绿色生活自觉的兴起带来了对绿色产品、绿色技术、绿色服务的巨大需求。这种需求反过来牵引绿色生产力的迭代升级和创新,为新质生产力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绿色动力。因此,发展绿色生产力,建设美丽河南,要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一要加强学习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将生态文化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生态文明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并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中去,不断深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大众化传播。二要推动观念、理念的变革,把培育和弘扬生态价值观作为生态安全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凝聚保障生态安全、加快建设绿色家园的共识。三要完善生态文明示范创建机制,在全省开展多层次的生态文明建设试点示范创建,激发全社会共同呵护生态环境的内生动力,让绿色低碳生活方式成为良好社会风尚。四要培育绿色消费场景,紧紧抓住国家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有利契机,通过税收减免和财政补贴等措施,加快培育新能源汽车、绿色智能家电、新型储能、综合能源服务等绿色消费场景,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原载于2024年11月6日《河南日报》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