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是人类始终不懈追求的目标。2022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安阳考察调研时第一次提出了“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概念。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进一步提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任务和要求。一切文明的进步和升华都离不开理论的正确指引。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理论指南和根本遵循,牢牢把握贯彻、不断丰富发展。
在赓续历史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切从实际出发;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深刻总结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科学揭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内在基因”。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既铸就了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曾经的灿烂历史,更引导着中华民族书写未来的辉煌篇章。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植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沃土、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色。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展现了在文明发展道路上不同于西方的另一幅图景,拓展了发展中国家建设现代文明的路径选择,有利于中华古老文明在海纳百川、博采众长、兼收并蓄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也有利于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进一步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增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坚定性和自觉性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牢牢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核心要义,遵循文化建设规律,掌握历史发展主动,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谱写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新篇章。
“第二个结合”。“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总结。“两个结合”的重要论断高度概括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关系,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得出的历史经验总结,也是取得百年辉煌成就的密钥,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思想内涵。其中,“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两个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就像一条主线贯穿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始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嵌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正是能够进行“结合”的前提。“第二个结合”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现代的,让经由“结合”而形成的新文化成为文明发展的新形态。“第二个结合”,一方面筑牢了道路根基,即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另一方面打开了创新空间,即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和制度创新。新时代,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必须牢牢把握“第二个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也是对党的奋斗历程和实践经验的深刻总结。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了谁、依靠谁,成果由谁共享和评价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人民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尊重人民创造精神,汇集全体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才能推动文化强国不断向前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着力解决人民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文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还必须把人民作为文化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以人民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作为检验我们一切文化工作的标准。不管任何时候,文化工作者都要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创作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的精品力作,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的首要任务,就是立足文化强国建设实践,用中国道理总结好中国经验,把中国经验提升为中国理论,既不盲从各种教条,也不照搬外国理论,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增强文化自信的一个重要支撑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国家、社会、公民的价值要求融为一体,既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也体现了时代精神,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基因,寄托着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上下求索、历经千辛万苦确立的理想和信念,承载着我们每个人的美好愿景。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要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通过持续开展“四史”宣传教育,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四个自信”,保持民族精神独立。
统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是一枚硬币的两个方面,二者相得益彰、互为补充。文化事业发挥着树旗帜、聚民心、育新人、扬传统的社会功能,文化产业则需要通过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服务,通过市场消费行为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多样需求。建设文化强国要正确理解国家的整体战略部署,打造一体化、多维度的文化软实力。
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新时代,我们要按照党中央的谋划部署,一手抓文化事业,一手抓文化产业,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正确处理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义与利等关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文化事业滋养和引导文化产业发展,用文化产业带动和促进文化事业繁荣,从而持续丰富人民的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在实践与交流互鉴中拓展文明前景
人类文明自产生以来就是多元共存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多种宗教。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任何文明都不是孤立存在的,总是在与不同文明的交往中丰富完善。交往的开放性水平往往是文明发达程度的重要表征。习近平文化思想突出的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等鲜明品质,不仅为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力量源泉、实践基础和开放胸襟,并极大地丰富了世界文明多样性,促进了不同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吸取了经济政治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最新成就,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揭示了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特有规律,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提供了理论基础。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丰富发展的,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提供了实践基础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文化思想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精华,借鉴吸收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既坚持独立自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又坚持开放包容、走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的文化发展新道路,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化文明提供了开放胸襟。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随着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和生产关系的创新发展,人类文明会更加丰富多彩。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建构自身的同时也将为全世界展示民族文明现代化的中国方案,在确立文化自信的同时也强化着各国人民对自身文明的信心。我们要以开阔的心胸接纳、参与乃至引领人类文明事业的发展,推动构建一个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的人类文明百花园,创造一个促进各国人民相知相亲、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原载于2024年10月27日《河南日报》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