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洞庭湖畔:一场水患与一座乡村的命运

2024-07-11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句古语道出了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在湖南华容县团洲乡,洞庭湖的水滋养了村民,但也时刻威胁着他们的生存。2024年7月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洪水再次考验着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洞庭湖,这个被誉为“长江之肾”的中国第二大淡水湖,静静地躺在湖南北部。它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无数湖畔居民生活的依托。然而,就在这个夏天,洞庭湖掀起了惊涛骇浪。

6月30日,洞庭湖城陵矶站水位达到警戒线,“2024年第1号洪水”正式形成。团洲乡的村民们开始紧张起来。这里的每个人都知道,那道长20.8公里的堤坝就是他们的生命线。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7月5日下午,噩耗传来。堤坝出现了险情!“要决口了!只抢证件!”这句话在村里飞快传开。79岁的陈桂梅和78岁的老伴手忙脚乱地收拾着重要物品。他们哪里想到,这一跑,就是离家好几天。

当天晚上,堤坝被洪水撕开了一道200多米长的口子。整个团洲乡瞬间成了洞庭湖的一部分。陈桂梅老两口坐在堤坝上,眼睁睁看着自家房子被淹没,只剩下一个蓝色的屋顶在水面上若隐若现。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那一夜,堤坝上挤满了村民。每个人手里都攥着一个装着证件的小包,沉默地守望着被洪水吞噬的家园。这种沉默,是对大自然无情肆虐的无声抗议,也是滨湖人民世代相传的坚韧。

第二天一早,政府组织村民撤离。陈桂梅夫妇被安置到了县城的职业中专。在这里,他们遇到了许多乡邻。大家有的担心家里的庄稼,有的念叨着留在家中的牲畜。66岁的周爱玲忍不住说:“这回又是一夜归无啊。”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与此同时,在决口处,一场与时间赛跑的封堵行动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挖掘机、卡车、运输船24小时不停地工作。来自各地的支援源源不断。湖北石首市紧急调运了近6000立方米的块石。

在安置点,陈桂梅老两口坐立不安。他们放心不下家里的14亩早稻和那十几只养得膘肥体壮的鸡。“那些鸡可都是用好粮养的,连霉的谷都不给它们喂呢。”陈桂梅说,语气里满是心疼。

图片来源:南方人物周刊

7月8日晚上10点半,传来好消息:团洲垸洞庭湖大堤决口终于完成封堵!这个消息让安置点里的村民们终于松了一口气。但是,他们都知道,这只是漫长重建之路的开始。

回顾历史,1996年的那场大水给团洲带来了巨大损失。4万亩棉花绝收,12家乡村企业停产,损失高达5.5亿元。那次洪水之后,村里的年轻人纷纷选择外出打工。现在的团洲,常住人口主要是老人和小孩。

面对未来,团洲人有着自己的思考。周爱玲说她想买个智能手机,“下次能看到视频,就跑得快一些。”这句话道出了老年人面对灾害时的无助,也体现了他们积极应对的决心。

洞庭湖畔的日子还在继续。村民们期待着早日回家,重建家园。但他们也明白,与洪水的较量可能永远不会结束。如何在开发利用与保护生态之间找到平衡,如何建立更加完善的防洪体系,这些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课题。

“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句话或许最能概括团洲人的精神。洪水可以冲走他们的房屋,但冲不走他们对家园的眷恋。在这片与洞庭湖相依相伴的土地上,生命正以顽强的姿态生生不息。未来的道路或许坎坷,但只要我们携手同心,终将迎来晴空万里。

来源:荔枝新闻等媒体报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责任编辑: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