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赓续红色记忆 传承革命精神:青岛理工大学赴井冈山开展社会实践

2024-07-24


昔上井冈山,革命得摇篮。路线成众志,工农有政权。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井冈梦想青年团在校团委指导下,从全国400所申报高校中脱颖而出,入选由团中央青年发展部、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管理中心组织开展的“井冈情•中国梦”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专项活动,于7月11日赴“全国青少年井冈山革命传统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实践专项行动,从红色文化的浸润中寻找精神坐标,以青春之名献礼革命先辈,以理工精神延续红色使命。

遇见井冈山,重走红色路。7月12日上午,团队在开营仪式风采展示中展现出理工学子的意气风发和理工精神的深厚底蕴。基地办公室主任兼教研处处长滕永琛、教研处肖建兵老师,面向学生开展了融主题宣讲和情景教学于一体的“三湾改编”、“井冈山斗争与井冈山精神”的党史学习。从史料中探究革命困境,团队在娓娓道来的故事里中深刻体悟到革命人士的伟大与智慧,并设计完成了团队“四连一班”的班旗、班名、班级口号、班歌以及班级造型。团队负责人孙欣表示,要将井冈山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青春力量。

追寻红色历史迹,探索时代赶考路。7月13日上午,在井冈山烈士陵园烈士陵园纪念碑前,全体队员重温入团誓词,向革命烈士敬献花篮、整理挽联,表达对英烈的深切缅怀。走进毛泽东故居,这是中国革命的重要历史遗址,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革命精神,映衬着伟大领袖的渊博学识和对中国革命理论的深刻思考。团队成员踏阶而上,感悟“坚定执着追理想,实事求是闯新路,艰苦奋斗攻难关,依靠群众求胜利”的革命精神。

家国情怀映千秋 家风家训永传承。7月13日下午,“革命后代话初心·讲家风”课程授课老师、开国中将赵镕女儿赵京娅、中国核试验基地司令员张蕴钰之子张旅天,走进井冈山基地报告厅,讲述了两代人不忘初心、勇担使命、坚定信仰、忠贞爱国的感人故事。“父亲自1928年跟随朱德总司令走上井冈山直到退休,管钱管物几十年,经他手发出去的钱粮成千上万,剩下啥他就穿啥。”赵京娅动情地说。听了革命后代的讲述,团队成员谢小强感慨万分地说:“无数革命先辈,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地投身于革命的洪流之中,那份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如同璀璨星辰,穿越时空,代代相传。这份精神不仅是我们民族的瑰宝,更是我们青年不断前行的灯塔,时刻提醒着我们铭记先辈的遗志,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辉煌篇章。”   

传承井冈精神,勇担时代重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7月14日上午,在基地的安排下,团队成员到达黄洋界。黄洋界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1928年8月,湘、赣国民党军趁井冈山根据地兵力空虚,发起第二次“会剿”。8月30日,敌出动4个团的兵力进攻井冈山黄洋界,红军以2个连的兵力与敌激战一天,成功击退敌军。在黄洋界的一隅,团队编排制作《我眼中的黄洋界》微团课,讲述了黄洋界保卫战,该战保卫了中国革命的“星星之火”,对中国革命和红军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调研、专业实践,坚定信仰长本领。学院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共建的实践育人基地,深入挖掘井冈山市革命人物背后的历史事件,以人证史、以事感人,在红色故事中回顾革命精神,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在急行军途中,团队来到茅坪镇坝上村,在当地村民家中体验红军餐。结合专业特长,着力探索“3+N浸润式”育人新模式,团队面向该村居民开展“恪守组织纪律,传承革命精神”公益红色课堂;面向退伍老兵开展“红色军魂”宣讲;面向井冈山市小明星蒙正园的孩童开展“三点半课堂”,赓续红色血脉,增强他们对红色基因的理解和认同。团队成员祁亦菲说:“此次实践将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深度融合,掌握了第一手调研资料,接下来我会将红色文化基因融入专业学习实践中,努力做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生。“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把红色文化基因和底色有机融入“大思政课”,构建传承“红色基因”思政育人工作体系。”学院辅导员辛雪梅说道。

学院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加强对青年学生的培养,让青年学生在实践中强化政治历练、能力锻炼、品格磨练,积极践行小我融入大我,青春献给祖国的使命担当。在行走的课堂中,用脚步丈量祖国大地,用眼睛发现中国精神,用耳朵倾听人民呼声,用内心感应时代脉搏的生动实践。同时坚持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努力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让井冈山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撰稿人:辛雪梅、谢小强;审核人:卢新明、王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