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推动文化创新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

2024-08-06

【郑承军、王海文:推动文化创新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副校长、教授郑承军,北京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经济学院教授王海文表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我国文化创新人才的培育注入了新的内涵,提供了更强劲的动力,必须积极推动文化创新人才培育的改革创新。首先,要加强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针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规模和行业特点的文化企业,均须积极探索创新党组织服务功能延伸以及党建助力机制和路径。加强党建促进人才工作的经验总结和分享交流,高度重视党对战略性文化创新人才培养的引领和支持,大力推动大国工匠的培养。其次,要紧随文化发展的形势,密切关注信息技术对文化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变化以及文化新业态新模式,依据变革的特征和趋势以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做好文化创新人才培养政策的顶层设计和学科专业调整,大力推动学科专业交叉,培养文化创新人才。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育和人才培养变革的作用。最后,要以国际交流合作的重大项目、重要工程和重点品牌建设为抓手,灵活高效地组建跨国团队和攻关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创新文化人才培养路径。积极利用数字技术、文化网络和交流渠道,构建文化创新人才培育的国际合作通道和整体布局。

摘编自《光明日报》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院长张翼认为,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到改革为了人民,必须深入了解人民群众需求,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注重从老百姓急难愁盼中找准改革的发力点和突破口,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做到改革依靠人民,就要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推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更加健全、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要健全全过程人民民主制度体系,把人民当家作主具体、现实地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改革上来。做到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一方面要坚持尽力而为,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优化创业促进就业政策环境,健全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新就业形态人员社保制度,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另一方面要坚持量力而行,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问题导向,从现实条件下可以做到的事情做起,紧盯老百姓在社会保障方面反映强烈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不断推进改革。

摘编自《人民日报》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通大学基地研究员顾伯冲表示,随着与海外的交流日趋增多,打造具有文化内涵的企业品牌有助于增强对全球消费者的吸引力。深入理解品牌文化蕴含的价值追求,加强企业品牌文化建设,对于做优做强企业品牌、增强国家经济实力、推进社会文明进步、塑造国家竞争优势都具有积极意义。提升品牌文化内涵是企业发展的一项战略性问题,企业作为品牌建设的创造者与实践者,应当强化品牌意识,做好顶层设计,像抓产品质量一样来抓企业品牌文化建设。首先要内强品质、外优形象。既要加快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培育以技术、标准、品牌、质量、服务等为核心的发展优势,又要夯实品牌建设基础,加强品牌文化培育和传播力度,持续提升企业竞争力。其次要擦亮老字号、注入新内涵。既要做好品牌传承,专注老品牌、老技艺、好信誉、好口碑,加强对老字号商标、工艺、秘方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巩固好“老”的优势;又要满足时代发展需要,对标先进理念、顺应市场机制推动创新。最后要扎根本土、兼收并蓄。推进企业品牌文化建设,要扎根本土文化,以优秀传统文化丰富企业品牌的时代内涵,致力于体现精神趣味、审美风尚,走出一条特色化、差异化的路子。同时,合理吸收、借鉴国外优秀品牌文化的精华,科学提炼、系统分析品牌建设的有益经验,加强推广实践。

摘编自《经济日报》

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基地张星、王岩认为,人才、科技、生产关系和产业等构成了生产力实现质变的重要因素和关键变量。因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就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基本规律,创造满足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条件。一是要提升教育质量,打造素质优良的人才梯队。要立足生产的重点领域和关键技术,发挥有真才实学的科学人才在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中的领军作用。要办好高等教育,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培养一批可用青年科学人才。要办好职业教育,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造就高素质技能人才。要办好基础教育,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储备人才。二是要坚持创新驱动,实现颠覆性前沿技术突破。要强化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研究、世界前沿技术研究,科学预测和正确评估能够决胜未来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三是要深化体制改革,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优势。加强顶层设计,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前进方向。发挥国家统筹协调和组织动员能力,破除旧有体制政策衔接不畅弊端和碎片化问题。完善共享政策,建立健全共享服务平台。四是要谋划产业布局,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壮大战略新兴产业,聚焦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加大财政补贴、税收优惠和技术支持。重点培育未来产业,强化财政支持供给,建立完善未来产业示范基地和试点工厂,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未来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实现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新质生产力的产业转型进程。

摘编自《新华日报》

(光明网记者 王晓秋整理)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责任编辑:弈秋